最近一部有关地质灾害的电影“爆”了——《峰爆》。
受到突发地质灾害威胁的小镇有16万居民亟需撤离,影片上演了一场以人为本的中国式营救,同时也引起观众对灾难的思考。
灾难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能知道。
人类面对无法预知的灾难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抗争,寻找并建设合适的避难场所,是人们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减少灾难影响,安置受灾难影响人员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应对灾难事件的需求发展,设立于大型场馆、学校、公园绿地等处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灾难时期人们的“庇护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害发生后,为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求,帮助灾民躲避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而设立的公共场所。
这种场所一般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诸多功能,有些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还设有应急直升机停机坪等。应急避难场所汇合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组成完整网络,便于应对处理各种灾后紧急需求。
作为民众应对重大突发公共灾害事件时紧急避难的安全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在平时都承担着各自其他的公共职能,只是当灾难发生后,才启用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为民众提供应急避险的功用。
我们国家的避难场所建设最先起步于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003
10月,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2004
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计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逃生设施”。根据这一通知的要求,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推动省会城市和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
2008
我国出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国家标准,细化了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与各级政府沟通联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因此逐渐推广壮大。在汶川地震及之后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事件中,应急避难场所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汶川地震时设立在四川农大的避难场所
问题来了,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应急避难场所”呢?
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会选在空间宽阔,方便周围人群汇集的地方。比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停车场等地方。
一般的,在应急避难场所的入口处,或其他明显的位置,都会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牌。
我们国家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标志实行统一的标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熟悉周围居住的环境,留意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标志,了解掌握应急疏散路线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等,在遇到紧急灾难事件时,就可以及时寻找避难场所,获得灾后的有效“庇护”。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比如济南的泉城广场,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还兼具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当然,在你熟悉的城市,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要容易的多。如果临时去外地,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我们需要查询当地政府的官方网站,政府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信息。另外,无论您现在在哪个城市,通过网络地图,也是获取应急避难场所的一个捷径。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谁,都要牢牢记住最基本的应急避难场所寻找原则:城市里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停车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避难的最佳选择地点。
所以,行动起来吧,防患于未然,什么时候都不吃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如轮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