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词语,有“字源学”,有“词源学”。字源,传统训诂学中用同“词源”;现代意义上的字源指汉字字形的最早来源(也叫“形源”)。词源,就是一个词的理据,词的音义结合的来源。譬如,《释名•释天》“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就是讲的“天”的得名之由——“字源”,虽然这个源的说法并不不准确(《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也”才是其“源”。顶冢崇定顁→颠天→头)。“地,底也”(《释名•释天》)的推源就很到位。词源,如下文的“晃、廣”之源是“光”。不过遗憾得很,“晃、廣”之源找到了,而“‘光’源”却没找到。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远也。”《说文》“晃”训“明”,与“光”义通。“光明”与“廣远”义通。“光”“晃”“廣”为同源词。一般说来,“光”的名词义应早于它的形容词义,“亮光”“光照”义,应早于“廣远”义。因此,可推测“晃”“廣”由“光”派生,“光”是“晃”“廣”的源词。
在这类(引者按:还解释了“人者,仁也”)训释中,“廣”“晃”“仁”的词源是有了,但给“光”“人”推源的目的没有达到。——王宁《浅论传统字源学》(1984、1996)
王先生的意思,就是没有找到“光”的字源。因为《说文•火部》“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并没有推出“光”之源,只是它的词源。或云:
声符字“光”所记录词语谓光线,本为闪耀之物。——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234光声”
光线,“光源所辐射的光”,其实等于还是没有找到“‘光’源”。
我们认为,“光”之源当是“金”,金有“金黄色”。理由如次。
第一,金,居吟切。侵部。闭口韵。
光,古黄切。阳部。
宝贵、宝贝、稀奇,川渝称之为“甘贵、干贵”;戏称人舍不得动步外出,尤其是不轻易走亲戚家或看望熟人,被称作“手脚甘贵”或“脚板甘贵”。“干贵、甘贵”,就词释义,讲不通,当是“金贵”的口语音(草不黄俗话说575)。参考“淦gàn/hán”(古暗切/胡南切)的读音,川渝、湘语口语或将之舌面化音jiàn(本师鲁迅、胡适研究专家湘乡易先生竹贤〔1935—2018〕就如此读方志学家“张国淦”〔1900—1974〕和“淦女士”〔冯沅君。1876—1959〕)。闭口韵和阳韵之类后鼻韵等位。
第二,“金”,黄色。有“黄金、金黄、金黄色”等说法。《说文•金部》:“金,五色金也,黄谓之长,久薶(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
第三,从考古得知,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10000-4000)之间,人们已经认识了“金”,中国至迟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纪)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地出土的殷商时代文物中即有金箔;能制造轻薄的金箔,那说明在此前早已认识了“金”。
第四,作为“光明”之“光”,应该源于太阳、阳光。太阳、阳光是人们日常最亲近的光源。太阳光虽然按现在的光谱分析是“赤橙黄绿青靛紫”七色,但从肉眼看多是“金色、黄色、金黄色”的:金光闪闪、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白色的阳光,只是偶尔提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光”之“源”在“金”。如果用传统术语说,就是“光之为言金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如轮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7